倪连山,吉林省政协常务委员会原委员、经济科技委员会原主任。曾任吉林省辽源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局局长,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吉林省总工会副主席,吉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务。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今年3月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7月,被开除党籍,按规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于洋 摄
“儿子,别犯错误!”这是吉林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倪连山的母亲临终前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然而,他终究还是辜负了母亲的临终嘱咐。
3月29日下午,倪连山在散步回家途中“遇到”了吉林省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已退休一年多自以为“安全着陆”的他没有想到,这一天,他会被立案审查调查,并被采取留置措施;这一天,他安享晚年的美好计划彻底成为泡影。
其实,他“没有想到”的结局,从他第一次走上歧途就已经注定。
经查,倪连山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反廉洁纪律,违规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违反生活纪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涉嫌受贿犯罪。经吉林省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吉林省委批准,决定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按规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收缴违纪违法所得;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我曾千百次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我走上了犯罪道路,致晚年无天伦之乐享,人生巅峰跌深谷?”倪连山在忏悔书中写道,但千次悔恨百次泣,终究换不回自由,唯有警示后生莫覆前车之辙。
仕途受挫,让他理想信念动摇
“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灰意冷的情绪袭击了我”
审查调查期间,工作人员每每问及倪连山,人生走到了这一步后悔吗,他总是泪流满面,无语回答。
“我的人生曾轰轰烈烈开场,最终却以此悲剧收场,教训太深刻了。”后来,倪连山在忏悔书中这样写道。
所谓的“轰轰烈烈开场”,指的是1974年6月,19岁的他在家乡中学入了党。
“我是母校校史上第一个入党的学生,很轰动。”如今,回忆起当初入党时的情景,倪连山表示,党旗历历在目,誓言犹在耳边。
“小时候能够吃饱就不错了,穿的更是小的拣大的,一茬接着一茬穿。”正因如此,身为长子的倪连山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他刻苦读书、发愤努力。
作为知青的他曾经背着向亲友借来的《资本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故事》等书籍下乡,边劳作边苦读,恢复高考后扔下锄头上学,30岁出头便走上县委常委的岗位,可谓是顺风顺水、羡煞旁人。
“当时,自己也是一名质朴纯洁的青年,为了理想,为了父母的期望,在工作中努力上进。”倪连山回忆道,工作之初,他曾告诫自己,走到这一步不容易,要倍加珍惜。工作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也就成为常态。很快,凭着工作业绩,35岁的倪连山经遴选进入吉林省委组织部。
“工作过的单位领导同志评价我,工作一团火、有能力、有方法。”倪连山说,悲剧或许就从这时开始,“有点儿成绩、有点儿好评,自我认知开始膨胀,思想有些发飘,把取得一点成绩当成人生资本了。”
2003年1月,倪连山被任命为辽源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初到辽源时,他不仅没有感激组织的提拔和厚爱,反而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应该在省委组织部提拔重用”。
2004年,辽源市委、市政府班子换届时,他又未能如愿当上辽源市长。此时的他甚是失落。
“我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灰意冷的情绪袭击了我。心想光靠能干,上面没人说话,还是不行啊。”倪连山坦承,从这时开始,他渐渐与组织“离心”,多为自己着想的心理慢慢滋生。
2006年,他第一次伸手收下了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送上的20万元银行卡。
“这个时期,他的权力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不再觉得权力是责任、是担当,而认为权力是资本、是享受;他的政治目标也‘更上一层楼’。”审查调查人员告诉记者,倪连山终究没有战胜自己人性中的弱点,膨胀的他已经看不清自我,开始对职务“挑肥拣瘦”。
2010年,吉林省工信厅换届,在省工信厅任副厅长的倪连山原以为“稳操胜券”,会被提拔为厅长。最终,仍未如愿,他被调任省总工会副主席。自此,他自觉受到沉重打击。
“他没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组织‘亏待’了他,怨恨组织‘不公’。”吉林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当时,有一些民企来找我,说‘来我们这儿,我们给你高薪’。”倪连山说,他甚至多次向组织提出要辞职“下海”,虽然最终仍留了下来,但“思想迅速滑坡,坚守信念的防线被彻底打破了”。
亲清不分,他把企业当“自留地”“钱袋子”
“帮哥们儿挣了大钱,我拿点儿小钱不算啥”
“看着这张银行卡,我的心猛跳了一阵,心想,这收下就是受贿了,但又禁不住哥们儿一番盛情,最终还是半推半就收下了。”回忆起2006年9月第一次收钱的经历,倪连山仍记忆犹新,送钱的是他在辽源任职期间包保的一家水泥企业的负责人,“这张卡是我迈向监狱的第一步。”
在一次次仕途“受阻”之后,倪连山决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出路”:“既然升不了官,那就开始发财,人生必须拥有一头。”
尤其是后来,他觉得自己年龄偏高、仕途基本无望,便“下定决心经营好这个(水泥企业的)关系,保持和老板之间的哥们儿感情,为自己留条后路,家里一旦有个大事小情,有个可靠的财源支撑”。
自此,他一发不可收。
“表面上,他做黄牛型、狮子型的干部,实际上慢慢地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想的是如何积攒点家产,让退休后的晚年生活有足够物质保障。”审查调查人员说,就这样,倪连山一步一步走向犯罪深渊。
不过,仕途的不顺只是他走上歧途的一个“导火索”,自身的贪婪才是“始作俑者”。审查调查人员介绍说,倪连山看到身边很多老板的学识、能力都远逊于自己,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心里的天平更加失衡,对物质、对金钱愈发渴望。
“企业老板恭维我,是为了利益;我关照帮助他们,也是为了利益。我帮助他们赚了钱,他们主动送点给我,我也没太拒绝。”
就这样,从心惊胆战地收,到心怀忐忑地收,再到心安理得地收,最后到伸手索要……“我明里当着领导干部,暗里拿着企业老板的钱,把民营企业当‘自留地’‘钱袋子’,把自己当成‘二老板’,与民营企业老板称兄道弟。”倪连山说,他甚至一边收一边安慰自己,“帮哥们儿挣了大钱,我拿点儿小钱不算啥”。
“倪连山收钱有自己的原则。”审查调查人员告诉记者,与他交情一般的老板送钱有“风险”,他一般拒收;交情深的老板送钱较“牢靠”,他就来者不拒。经查,倪连山最早一次收钱发生在2006年9月,最后一次是2019年2月,在查实的11笔违纪违法资金往来中,有10笔是倪连山包保的那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张某所送,“他与张某交往日久,认为张某‘牢靠’。”
不仅如此,为规避调查,倪连山还自作聪明地设置了“防火墙”。比如,通过持有他人银行卡收钱。“他认为使用别人名下银行卡,支取钱款时签别人名字,不会留下痕迹。”吉林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经查,2006年9月至2015年,倪连山通过持有张某等人银行卡的方式,共收受张某等人所送人民币千余万元。
再比如,由他人“代持”个人财产,虚假“体外循环”。为规避银行实名存款,同时实现财产“增值”,倪连山将收受的近500万元借亲属之名投资理财或放高利贷,将购买的房产、股权写在他人名下或由他人代持。
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义利界限不清、官商界限不清、党性原则与哥们感情不清……”到最后,倪连山才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心存侥幸,让他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
“真相大白时,幻想破灭,才觉有皇帝新衣表演之丑”
“爱学习、会讲课,一年读100多本书”,是身边同事和家人对倪连山的普遍印象。
然而,如此好学之人,却全然忘记了自己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长期放松甚至放弃对纪法知识的学习。
“党纪党规、法律读本平时我也看过,在党校讲台也多次请专家讲过课,但从未和自己挂上号。”倪连山说,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可谓年年讲、月月讲,要求下属时,振振有词、头头是道,而自己私下里却仍我行我素。
在省委党校任职期间,他还曾参与创建了警示教育基地,也曾多次组织干部接受教育,“可就是从来没有把自己摆进去,没能让自己从心灵深处真正受到触动”。
心存侥幸自然毫无敬畏。他认为收受红包礼金是“潜规则”,“没什么大不了”“不会被查的”,在党的十八大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在包保的水泥企业事发后,他到处找人摆事,甚至铤而走险出具虚假说明……
“我从一开始被动接受,到主动伸手,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侥幸,它像麻醉剂一样,使自己精神麻木。”倪连山说,“它诱我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认为哥们儿间的事你知我知;它安慰我没事,都是假名顶替”,直到“真相大白时,幻想破灭,才觉有皇帝新衣表演之丑”。
“儿子,别犯错误!”倪连山说,如今,母亲的这句话时常回荡在他的脑海中,然而,他已经走上一条回不了头的路,如他自己所说,泣血赎罪悔已迟,唯有警示后生莫覆前车之辙……
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惩处!(本报记者 王珍 通讯员 王凯)
执纪执法者说
纵观倪连山成长经历和堕落轨迹,他也曾奋斗、拼搏,但后来逐渐迷惘、蜕变,可以说代价惨痛、教训深刻。此案留给我们诸多警示——
警示之一: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筑牢思想防线,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是要信马列、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守党的宗旨,尤其是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时刻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与各种各样的考验,更要时刻涵养自己的“精神家园”。倪连山走到这一步,就是因为失去了信念支撑,不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理应政治清醒坚定,率先垂范,他却恰恰相反,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盲目追求享乐主义,手中的权力沦为了谋取私利的工具,疯狂敛财。这给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要加强党性锻炼,坚守党性原则,认真查找政治偏差,坚决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在大风大浪面前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坚如磐石,临财毋苟得,临利不妄取,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警示之二:有效加强对即将退休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一个人一时一事谨慎并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倪连山在工作生涯前期表现尽职尽责,但就在他临近退休的几年间,加速蜕变,最终没能保住“晚节”。究其原因,一是他认为自己政治生命进入终点,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二是居功自傲,自以为贡献很大,对比自己所得,内心失落、心态失衡,产生了“找补偿”的心理。正是这种错误念头,导致他是非不分,最终堕入深渊。此案一方面警示广大领导干部,无论何时何地,必须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另一方面也警示有关部门,要有效加强对即将退休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和管钱、管人、管物的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
警示之三: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义利界限不清、官商界限不清、党性原则与哥们感情不清……倪连山可以说是一个亲清不分的典型,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最终把自己送入高墙。这警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政商交往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把握好度,坚守正道,要明白政商关系须亲清,勾肩搭背难长久,在履职中始终做到公私分明、既亲也清。同时,要发挥亲清机制的导向作用,让遵纪守法、循规蹈矩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胜出、受褒奖,让信奉潜规则、见利忘义的违规者付出高昂代价。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9-09-18 )